登录/注册

首页 文章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文章来源

内驱力

2022/09/18 12:29

551

文章页标题下640*60

01.

为了金钱而嬉闹的孩子


之前看过一则故事。有一群小孩子总是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觉得太吵了,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还和他们说: “ 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都很开心,第二天就又来了。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不过和他们解释说,自己收入不多,所以只能少给点。孩子们也接受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但是老人这次却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 “ 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和老人说,他们再也不会为他来玩了。


这则故事很有趣。孩子们一开始嬉闹,只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老人出现后,他们嬉闹的目的却变成了金钱。


而金钱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老人也就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成功把他们赶走。


很明显,当孩子行为的动机被改变了,对原本喜爱事情的动力也消失了。 



02.

内驱力,是内心满满的喜欢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曾经提出过自我决定论,将每个人行动的动机分成了内驱力和外驱力。


内驱力是说人们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产生的动力来完成某个行为,而外驱力则是通过外界提供的评价体系,奖惩措施等动力来完成某个行为。



正如嬉闹的孩子们,一开始玩乐是出于内心的喜欢,却被老人变成了外驱力。于是嬉闹不再有趣,反而变成了目的。当奖赏不再有吸引力,孩子们也就不再喜欢玩乐了。


由此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真心喜欢一件事,他们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并持续前进,不需要别人的督促,也不害怕负面的评价和失败。


而那些靠着外驱力前进的孩子也可以非常优秀,但是当他们的外界驱动力消失时,他们更容易迷失方向,停滞不前。


这也是为何媒体常常会报道说有些学霸进入大学后沉迷于游戏不可自拔。这些 “学霸”大都把学习当作不得不做的任务,或是为了父母,或是要完成高考,所以未乐在其中。


而一旦他们有了选择的自由,却早已经不知道内心想要坚持的究竟是什么。


可见,只有让孩子内心有满满的喜欢,才会有内驱力。



03.

控制型父母,

是孩子内驱力的杀手


内驱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父母意识不到,很多看似以爱为名的行为,实际上都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无法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独立的个体。


尤其是那些喜欢替孩子们做主的父母,他们剥夺了孩子们的选择权和好奇心,实际上也剥夺了孩子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和动力。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片段。有一群美国舞蹈学院的学生即将参加毕业演出。


这其中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她是被妈妈塞进这所学院的,因为妈妈非常希望她学习跳舞。


但是她从来都不喜欢。而她终于在一场比赛之前鼓起勇气选择了退出。她在妈妈的质问下说:“妈妈,你没有跳舞的腿,而我没有跳舞的心。”


类似的故事其实一直在发生,父母在安排孩子的生活。男孩子要学围棋,女孩子要学跳舞,因为父母觉得必须培养一个爱好。


但是爱好,似乎是父母所爱。他们忘记去关心孩子的感受,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也正如网友吐槽的,“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


父母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的判断,切断孩子和其他事物的接触和体验, 并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他们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是在要求孩子顺从,承认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威。本质上,他们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


而从小学会“听话”的孩子,没有机会去探索和试错,也就很难发现内心所爱,很难培养出内驱力。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毕竟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帮孩子直面艰难的人生。



04.

依赖奖惩的教育,

也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前两天我姐姐来找我抱怨,说小侄子从一年级开始成绩就特别差,她就想出了用物质奖励他的方式,只要他考得好,就给他买想要的玩具。


刚开始这个方法很奏效,但没多久小侄子提出想要一套很贵的游戏机。姐姐觉得不合适,于是没有同意。


结果小侄子很不开心,还对她大吵大闹,说那之后就不再好好学习了。


姐姐听了这句话突然意识到,想要通过奖励来激励孩子的方法,已经完全变味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考虑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但正如一开始的故事,可预期的奖励常常会破坏掉孩子内心对事情的喜爱。


尤其当家长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也不懂正确鼓励他们,这时候物质奖励就变成了家长用来控制孩子的方式。


也有些家长则会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惩罚他们,以此来教育和警告。这其实也是一种控制。


这样控制性的爱很容易让孩子开始在意和揣摩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而他也会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学会讨好和妥协。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非常在意周围人给予自己的评价,他们内心会有匮乏感,觉得如果自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那么他就不配得到爱,也不配得到物质或地位。


他会一直为别人的目光而活,追求功利性,他们很难成长为一个主动的人。更不用说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靠内驱力达成目标。


而这都是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一直都是带有条件的爱。 



05.

爱和自由,

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① 尊重孩子的喜好


爱与自由,其根本就是给孩子基本的尊重,让孩子有自己可以做主的感觉。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在他们幼儿园里,曾经有一个孩子,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在幼儿园什么都不做,就是听一张巴赫的唱片,直到把它听烂。


而在此期间,老师们都不会去干扰他,而是给他足够的自由。


尊重孩子,意味着不再围绕着大人的想法和感觉转,而是关注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


当父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新的事物,去花时间钻研自己喜欢,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东西,孩子才有可能对这件事产生内驱力。



② 给孩子爱和陪伴


有时候对于某些事,孩子的确很难产生兴趣,比如说读书,学英语。这也是为何父母会想到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


但实际上,比物质奖励更有效的是父母给予的关注和陪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以及父母发自内心的鼓励和快乐,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耐心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期望,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不做的结果。


父母这么做要让孩子觉得,是自己做了选择。而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应该陪伴孩子一起,给他鼓励。


有任何小的成就都可以鼓励他,让孩子有成就感,也就能让孩子有更高的积极性。


③ 学会只做60分父母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于是喜欢一手操办。有的父母希望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又害怕自己的爱变成纵容。


其实,父母只需要做到60分,此时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做自己,去探索和试错,但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也总能及时出现。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通常是建立规则的人,所以父亲对于孩子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父亲要承担起自己的角色,来帮孩子建立道德的底线和规则。


指南针可以引导孩子独立和主动面对问题,当孩子解决之后就会有胜任感,由此产生自驱力。


而如果父母为孩子画好整个地图,也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体验。


其实很多时候,是父母无意间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而父母还反过来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自觉。


想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父母要学会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给予他们探索和试错的机会,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多给陪伴和爱。


因为只有爱和自由,才能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页底部640*60

发布商家

文章投稿

投稿邮箱:

3515221@qq.com

微信

扫一扫关注 微信

微博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3515221 关注微博

无线产品

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超级微名片 排行榜 文章 测评 专题

Copyright © 2024 ju.wang 苏ICP备2021027482号
久宜网络 版权所有

× test